信息详情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邑绅张謇、范当世、张师江、孙宝书等,汇请两江总督创建通州高等小学,经核准后,就紫琅书院旧址,又划天宁寺东北地段为校基,于光绪二十九年8月25日开工,三十年秋延请孙宝书<字敬民>总理其事,至三十一年冬竣工,定名通州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孙宝书任总理<创办人>。1912年,南通县议会议决更校名为南通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25年增设初级部,更校名南通市公立小学校。1930年教育局令改校名城北小学。45年中校名变更9次。
1949年南通解放,仍沿用城北小学为校名,当年下半年南通专区重点小学。1951年秋改称南通专区实验小学。1953年划为市管,易校名南通市实验小学,一直列为市重点小学。1975年8月北濠小学(含寺街小学)并入。1981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属重点小学。该校一贯直属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1983年8月改属市、区双重领导,以崇川区为主的实验小学。现有小学部29班,学生1703人,幼儿园5班,学生213人,教师93人。 清朝末年废除科举,改旧书院为新学堂,有些科举应试的落榜青年成为学生。主要传授古诗文,教授算术、生物,后又添设讲经科,还开设日文(不久改为英文)、体育课程,聘用日籍教师。该校创办初期,显示了办学严谨,治校有序,学校在校长领导下,组建总务部和教导部,两部下又各设若干股,还设有各种委员会;制有训导和教务方面的各项管理规程。学生组织系统,称“自治组织”,分全体大会、低级、宿舍生三部分。 辛亥革命以后,新思想、新文化进一步渗透该校,学校增多与社会联系,促进了一些民主改革,进一步得到发展。 1912年,废除讲经科,改授农业,始发学生操行考查簿;1913年,定“勤敬”为校训。每周校长训话内容,几乎都不离开“勤敬”二字。从1918年起,历年在全县举行的高小联合运动会上,均获第一名;每年举行学生成绩展览会、恳亲会、家属谈话会、游艺会、各科竞赛会、校友会……经常派出教师代表赴苏州、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参观学习。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后,校内掀起了爱国反帝热潮,举行国耻演讲会、国耻纪念运动会、国耻测验,缮写国耻纪念总汇悬挂走廊……至抗战前夕,该校发展到13级(班),学生720人。 抗战期间,结合大倡讲普通话,爱国反帝教育继续深入,并冲击一些陈旧观念。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一些教师用红布带在黑板上钉成“热爱祖国”四个大字,讲述日寇侵占沈阳经过,带领学生朗读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很多学生泣不成声。1932年,大倡讲普通话,从认识使用国语拼音符号开始。校里老教师多,对讲普通话有反感,讥为“山东骡子学马叫”。这是因为该校早就形成一套陈式,就是每天第一节课前,各班一律齐读古文20分钟,并有一种本校传统的读书腔调。新生事物,不可抗拒,该校说话教学,成绩显著,连年举行的全县完小演讲比赛,均名列前茅。说话课老师编写的《国语注音符号基础知识》,由无锡教育局出版,后被广泛采用;每学期举行话剧表演,作为说话教学的辅助活动,师生先后排演了《车夫之家》、《父归》、《囚徒之歌》、《学徒》、《小偷》、《战友》、《小小画家》……宣传抗日救国。至1934年,抗日救国教育深入展开,语文课编发油印的补充教材,以抗日救国内容为主,并汇编一本《抗日文艺教材》。 沦陷期间,日伪政权施行奴化教育,其罪恶目的,始终未逞。 抗战胜利以后,校舍已是年久失修,又因驻扎“国军”,更是破坏不堪。1947年,三、四百位校友来校参加校庆活动时,会同校内一些有识之士,组织校舍修理委员会,拟就修复计划,他们积极筹划,自身资助,多方募捐,才逐渐修复。这时,国民党反动势力伸进校内,迫使进行“勘乱单元教学”,并颁发“勘乱单元教学成绩展览计划”。据中共南通党史记载:“城北支部设城北小学一间旧房里”,地下党员通过党外积极分子,联系部分教师,采取拖延、敷衍等方式抵制,后来全县举行展览会时,他们临时假造成绩应付。在反内战反饥饿的斗争中,学校成了社会进步青年的活动场所,1946年春震撼全国的南通“三·一八”惨案,其爱国运动的游行队伍,就是从北濠小学出发的。 1949年,南通解放,老校获得新生。 解放初,计有15班,学生775人,教职员30名。 50年代初,该校经历新旧教育的根本变革,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过渡,从一般小学创建为实验小学。 在接管并初步实践的基础上,办学思路确定为:贯穿改革精神,加强行政领导,以教工学习为前提,教导为主体,班级为基础,教学为中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导合一的原则,教改、实验起步,逐步达到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办好的目的。 当时,组织教工学习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政策,明确认识新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把握教育工作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对照学校实际情况,教育改革从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入手,从民主管理、民主教学试行突破。 学校管理体系起先以校长、教导主任、社教主任、总务主任、生活指导等人组成部联会,后改为校委会,并建立了每月的会议制度,学校工作和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分工合作,从而推进工作。还建立了学委会、学代会、家长代表会,这在组织上保证了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学校在全盘采用新课程、新教材的同时,充分发扬民主,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改进教学,帮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质量。注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改革中,注重过程的调查研究,备好教材和学生实际两种课,教学中,紧扣教材,有的放矢,并注重教学效果的检查与深化。 196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在全国部分地区和学校试行,南通专区文教局确定该校为小学五年一贯制的实验学校,据此,办学思路是:认真试行新学制,推动教育改革;大力贯彻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双基”教学,坚持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在组织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精神,制订了小学五年一贯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研究了教学方法,确定了实验步骤,决定从当年招收的三班一年级新生开始试行。派出代表,前往辽宁黑山小学参观学习。挑选与培训实验班教师。在教改实践中,语文识字教学,分散识字教学和集中识字教学同步实验,执教教师以担任学制改革试验为荣,他们每天都详细备课,反复推敲,不断修改教案,认真教学与检查效果,并经常进行公开教学,加强研究,不断改进。先后顺利地完成了两轮六班的实验任务,这两届毕业生升学统考的成绩,都高于当时的小学六年制毕业生。 以后,又承担了试行全国的江苏省《小学教育工作条例》的任务。这阶段的教改实验,以培养学生“读、写、说、算”能力为主,同时,加强课外活动的研究,首先,把课外活动视为“课”,每课都有内容有教师,组织安排教师,人人进“课堂”;同时,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组建了红领巾宣传队、鼓乐队、合唱团、航模组、风筝组、幻灯组、小乐队、科技组,以及田径队、足球队、羽毛球队…… 六十年代,校园环境得到彻底改造,拆除了全部旧校舍,新建两幢两层的教学大楼,老食堂改建成小礼堂兼食堂,并绿化校园。这时小学部发展到19班,学生906人,幼儿园3班,学生92人,教师38人。 1960年7月1日,中共南通市实验小学支部成立,党员5人,成为南通市小学的第一个独立支部。学校领导体制为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文革”期间,该校一度停课,教师欲教不能,欲罢不忍,绝大部分教师仍然坚守岗位,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培养下一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拨乱反正,正常秩序。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办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把学校工作的首重点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安排工作的轨道上来,以省教育厅批准为省属重点小学,作为巨大动力,在实践中转化为坚持教改、实验,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接着,奋力改革,开拓前进。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中,学校由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过渡为校长全面负责制。并通过实现目标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和民主管理等途径开展学校领导体制改革。 1985年上半年,建立民进实小支部,成员3人。 在教改实验中,借鉴上海育才中学经验,先定培养自学能力为实验课题,注重面向全体,提优补差,减轻过重负担。后扩实验课题,由培养自学能力,扩展为培养“三自”能力,即在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培养自己学习能力;在增强体质、讲究卫生方面,培养自觉锻炼能力。课题的落实,主要采取点面结合方式,全校定两个试点班,五(4)班为综合题实验班,从1983年秋开始,一(2)班为“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和现代数学实验班,从1985年秋开始。此外,定听读欣赏课等专题实验。其他任课教师,根据“三自”精神,自择实验课题,落实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实验课,安排相互听课,期末组织交流。 1983年秋,恢复“勤敬”校训,赋以新的内涵,即勤学习,勤锻炼,勤劳动;敬祖国,敬学校,敬他人。 这阶段的办学条件又一次得到改善,拆除小礼堂兼食堂,新建了一座现代化的三层综合大楼“勤敬楼”。办学规模发展到小学部24班,幼儿园5班。 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校园,滋育校园,“勤敬”园地更加生机勃勃。进入九十年代,办学思路确定为:更新观念,加大教改力度,实验向科研过渡,教育从加强“双基”向实施素质教育过渡,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四有”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该校以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针,落实《江苏省各类小学办学基本要求》为依据,教改、实验为主线,努力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学校教育素质化,师资他俩优良化,切实办成高质量有特色的小学教育一流实验基地。 该校注重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调整与充实教改、实验组织领导,建立与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各种组织,充分发挥党、工会、团、队的作用。主动争取领导,积极争取社会、兄弟学校支持,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办好与发展校办工业。 近年来,学校教育努力向素质教育转轨。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坚持德育首位,切实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坚持每天的升国旗仪式,和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强化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工作,加强班队小干部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开展节日、时令活动,充实班组和中小队活动,家长学校正规化,强化校外辅导员队伍,组建关心下一代工作组…… 学科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从具体性的教学目的、合理化的教学设计、高效化的课堂结构、整体化的作业安排等方面实践,基本上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40分钟的效率。 在成功地进行了单项和综合课题实验的基础上,1991年开始步入整体综合改革实验。校长直接领导,特级教师陈锡珍具体负责,在制订与实施“确立主体地位、培养自主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方案的四年实践中,从改革课程结构、改进课堂教学、改善教育环境三个方面,同时开展工作,有效地加强了素质教育。增设的社会交往课,制订了小学社会交往课教学大纲,编写了一、二年级试用课本,开展了课型的研究。经检测这届小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明显增强,并获得些交往知识和技能,表明了交往能力高于同龄段的儿童。 主体性教育的实验课题,被定为市级教科实验课题,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被定为省级教科实验课题,其阶段性的教科经验,通过公开教学、讲座、报告、教育报刊等途径,传播到校外。 该校从六十年代起,形成了一支语、数、体、音、美的骨干教师队伍,他们在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发挥示范作用方面,贡献了智慧和青春年华,80年以来进校的新秀,正茁壮成长。 现有93位教师,35岁以下的计67人,占总数的72%,其中大专毕业的30人,中师毕业的37人。在教学实践中,在实施《为了实小的明天——青年教师岗位成长五年规划工程方案》的过程中,他们和中老年教师结成了一个优秀集体。新教师到校,都在庄重的仪式中赠给《教师法》,一年一度的“拜师会”、一学期一届的“春华杯”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已经成为制度;在接待来校参观访问人员的日子里,在承办崇川区第五届“濠滨之秋”和参与其他届的教研活动中,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体育、美术、音乐公开教学;以及在承担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加强基础、扎实训练”专题研讨会的活动中,低、中、高语文同时进行公开教学,大都由青年教师“上阵”,当然他们后面都有中老年教师辅导把关。近二年来,他们在全国、省、市、区的各项竞赛中,计有156人次获奖,其中荣获一等奖的有89人次,在市级以上教育报刊发表著作58篇。 九秩春秋,桃李争艳,明星从这里升起,冠军在这里起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瑞龙,从这里出发,走进革命队伍,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80年代,他寄来题词:“勤奋求实,振兴中华”;著名金石书画家王个簃,“中学毕业就来此,喜欢天天执教鞭”(返校时所作诗句),在他88高龄时,兴致勃勃地返校省亲,为母校题写了校名、校训,并馈赠了大幅的书画珍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袁翰青,以这块校园为基地,攀登了科学高峰……这些老前辈都已先后作古,永远怀念他们!国务院中直机关老干部局党委书记戚剑南、中国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均、上海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林克,以及现任美国开隆生物技术研究公司澳洲分公司高年资研究员王建新等,他们至今仍然情系母校。羽毛球世界冠军赵建华、吴建秋、中国女排的张洁云、殷勤,先后从这块园地里脱颖而出,他们返家探亲时,都要踏上那条通向母校的石子路,回校看望老师和弟妹,赵剑华还把他第一次荣获羽毛球世界冠军的金牌和奖杯,赠送给了母校…… 桃红柳绿艳阳天,“勤敬园”里尽朝晖,继承优良传统,增添新的光彩。该校从1987年以来,连续被市、区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科普宣传先进集体”等称号,1994年11月,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授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少先队大队部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
- 介:南通市实验中学前身为私立崇敬中学,创建人顾儆基(字仲敬)先生本着“以学为人”的宗旨,1917年斥私资创建中英学塾,后几易编制,四迁校址,两建校舍,1928年正式定名为“私立崇敬中学”。1952年,学校改为公办,高中部并入南通中学,遂更名为“南通市第三初级中学”,并为南通市重点初中,顾仲敬老先生继任校长,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省66所教改试点学校之一。1972年,学校再次更名为“南通市第十三中学”。1989年,随着教改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定名为“南通市实验中学”。 九十年来,学校秉承“诚恒”、“惟真”的校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创办至今,培养人才数万,其中不乏各界名流、国家栋梁。著名电影人赵丹、顾而已、钱千里等从这里的“小小剧社”走向艺术殿堂;中共南通市委第一任书记、原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朗,中科院学部委员、上海生化研究所所长王德宝,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管惟炎,第三军医大学教授管惟宾,美籍华人天文学家范云章,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仲阳……都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学校高举“科研兴校”大旗,坚持教改实验,先后承担了“五四学制教改试验”、“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以及省十五规划课题“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与市十五重点课题“自主教育实践研究”,都已顺利结题,成果显著。现“自主优效课堂”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引研究”又成功申报“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题。 昨日千树桃李迎朝阳,今朝满园群芳争艳春。近十年来,师生中有千人次以上或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或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金榜题名”,或在全国、省、市文化活动中获奖;有百余人次获全国各级各类表彰、荣誉称号;有四十余名师生参加“国庆五十周年首都各界联欢焰火晚会”大型歌舞《海岸花鼓》表演,并获“五好表演队”称号;中考各项指标历年来均居市区前茅。学校先后获得“市文明单位”、“市德育先进学校”、“市十佳校园”、“市模范学校”、“江苏省艺术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等称号。
- 编辑词条
现在,全校师生正乘改革、开放东风,开拓奋进!
友情提示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